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学校发展――江汉大学服务社会工作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12浏览次数:3251

 

 

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学校发展

 

 

――江汉大学服务社会工作纪实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所担负的重要职能之一。江汉大学自2002年合并组建新校以来,高度重视发挥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通过每年为武汉市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还在共建合作、咨询培训、合作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服务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主动地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准自己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定位,将学校的发展与武汉市的发展直接对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机制建设:广搭平台,开门办学

 

在办学中,学校领导始终强调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指出:充分认识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各学院、各部门将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理念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自始至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管理工作等方面坚持面向武汉市经济建设主战场,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在实践中成长壮大。

在服务社会的平台建设方面,为了更好地协调校内外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服务工作,20108月,学校专门成立了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统抓学校服务社会工作和发展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社会服务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社会服务工作计划;构建学校社会服务工作信息网络平台,收集、发布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信息及学校服务社会的信息;负责组织协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联系,协同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合作,做好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咨询服务项目的实施、管理与服务工作等。与此同时,还将学校原有的江汉大学校友会、江汉大学理事会、江大科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划归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统一管理,以更有效地统筹全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的成立,为学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宽范围、多领域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除了建立服务社会工作的归口机构以外,为了推动各学院服务社会工作的开展,2011年学校专门将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一级指标纳入江汉大学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手段促进各学院加强对外联络,主动服务社会。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合作,20091219,江汉大学理事会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当选第一届理事长是市政协主席叶金生,当选名誉理事长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和武汉市企业家协会会长、市人大原主任赵零,当选为副理事长的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振有、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总经理冯志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授、我校校长杨卫东、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市委常委、副市长岳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罗长刚、市委副书记胡曙光、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书记徐平、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明权、我校党委书记谭仁杰,当选理事会秘书长是我校副校长邓院方。出席理事会成立大会的领导还有: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社科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贾耀斌,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主任黄克强,市有关部委办局领导,全市各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樊明武教授等。来自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名代表当选为江汉大学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汉大学理事会的成立,搭建了一个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重大改革举措的平台,为学校实现开门办学、主动服务社会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为形成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办学新格局创造了条件。理事会成立后,学校主要从以下方面为理事单位服务:优先为理事单位输送急需的毕业生,并采取多种形式优先优惠为理事单位培训各类急需的专门人才;积极承担理事单位的各类科研项目,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优先向理事单位转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优惠为理事单位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聘请理事单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兼职,参与人才培养。对于我校理事会的成立,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授盛赞其三大功能构想的创新性,称其超出了其他大学理事会的原有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理事会的作用,根据《江汉大学理事会章程》,201149,江汉大学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来自省有关部门、市有关部委办局、各区政府、中央在汉单位、国有企业、民营外资企业等78个单位的代表以及部分社会知名人士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校党委书记谭仁杰主持,校长杨卫东报告了学校2010年的主要工作、2011年的重点工作以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情况,副校长邓院方介绍了学校合并组建10周年庆典的筹备情况。会上第一届理事长叶金生、名誉理事长赵零与理事们纷纷发言,高度评价学校组建以来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对学校合并组建10周年庆典活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纷纷表达了和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江汉大学的良好意愿。

为了更广泛地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支持,经过多年筹备,2011214,湖北省民政厅正式批准成立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鄂基证字第48号)。2011318,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7名理事及1名监事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我校党委书记谭仁杰担任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邓院方、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杨国霞为副理事长,我校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王万舫处长为秘书长。理事会中除了校领导以外,还包括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杨国霞、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董事长李俊、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华等企业领导。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成立,进一步沟通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为社会了解学校、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经过学校努力争取,201177,省财政厅、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省民政厅联合发文,批准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税前扣除资格(鄂财税发〔201112号),该资格的取得,为基金会今后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目前,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已募集资金600万元。

江汉大学合并组建前及合并组建以来,始终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服务社会功能,江汉大学的校友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地方各行业、各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为了密切联系校友,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学校于2006年启动校友会的筹备工作,经过精心准备,200735省教育厅批准我校筹建江汉大学校友会,同年1126,省民政厅发文同意我校筹备成立校友会(鄂民社筹〔200724号),2008517江汉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来自社会各界的200余名校友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江汉大学校友会章程》,选举我校校长杨卫东为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吴秀凤,市政协原主席叶金生,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市人大原副主任夏菊花为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胡绪鲲、中国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原局长黄有根、市人大原副主任高顺龄、市政协原副主席、江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千弓,市政协原副主席胡照洲、市政协原副主席陈振中、江汉大学原党委书记罗友松、江汉大学名誉校长李进才为顾问,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院长张元树,武商联总经理、武汉中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爱群,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黄凤凯,我校副校长桑建平,党委副书记王南南,副校长邓院方为副会长,时任江汉大学校办主任邵红为秘书长。江汉大学校友会的成立,为学校联系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充分发挥校友这一重要社会资源的作用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根据《江汉大学校友会章程》规定,江汉大学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11611召开。会议通报了学校有关工作和校庆活动,筹备成立了6个校友会分会,即法学分会、生命科学分会、体育分会,江岸分会、�口分会、汉阳分会,并进行了理事会人事调整。参加会议的领导有:校友会顾问胡绪�、黄有根、高顺龄、胡照洲等,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国成代表市人民政府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会上,校友、理事们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围绕学校新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合作方面,学校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于20097月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9月与汉阳区人民政府,20111月与武汉市农业局,20113月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06月与汉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09月与武汉市民政局签订了共建社会工作专业的协议。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学校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社会进入新阶段,建立起学校服务地方发展支撑体系,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实质性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科学研究:扎根武汉,服务地方

 

学校的科研工作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紧贴社会需求的现实,以技术发明、科技转化、成果应用、科技推广为着眼点,着重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人才库、技术库的作用,用技术服务社会,用思想引领社会。

在技术发明方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武汉市水务集团合作,自主研究开发自来水生产的核心工艺――混凝自动投矾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于20074月在武汉市水务集团平湖门水厂实现了投矾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运行。2007年武汉市科技局有关领导到平湖门水厂现场考察,对课题组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20079月课题组组长杨晓林教授应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设备材料委员会的邀请,在中国城镇供水自动化和调度专业会议上就该系统的设计作了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设备材料委员会领导、自来水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10月武汉市水务集团正式与学校签订了委托开发协议,一个全新的、包括投矾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在内的生产线正式在平湖门水厂投入运行。同时,该系统也赢得了省外多个用户的青睐。

在科技转化方面,生命科学学院陈禅友教授承担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豇豆新品种选育,成功选育出的鄂豇豆2鄂豇豆6鄂豇豆7”3个新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获得基于盐溶蛋白图谱技术的豇豆品种分析鉴定方法基于基因组RAPD分析的豇豆品种分子鉴定方法豇豆的化学调控栽培方法3项国家发明专利。鄂豇豆22001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品种之一,已累计推广2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产值2亿多元。为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20106月学校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挂牌成立武汉豆类植物研究中心,12月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武汉隆福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江汉大学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在赤壁市车埠镇湖北大林农业生态园建立江汉大学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今后更大范围会集技术、拓宽研究对象、提高研究水平做好了准备。

在成果应用方面,2001331,我校和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工业化与数字城市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以及李京文、王治国、朱铁臻、杨崇俊、刘福垣、辜胜阻、简新华、李芝堂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著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武汉市有关企业和新闻单位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落实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作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的四项原则,即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实行局部先行,整体追赶战略等。研讨会的另一个内容是数字城市,与会专家就数字城市的具体概念、内涵以及实施办法做了研讨。该会议的召开,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当时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认清发展中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会议作为江汉大学筹建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其参加人数之多、层次之高,社会影响之广,充分展示了我校作为地方智力库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报道了此次会议。

湖北省政协常委、民革湖北省副主委、民革武汉市主委、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甘德安教授是我国开展家族企业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号:01BJY007)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次资助的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课题,其出版的专著《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著作。200210月,我校成功举办了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家企论坛,来自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50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了家族企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这次研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举办的有关家族企业研究的国际性大型会议,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企业家、有关研究机构、政府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时任湖北省省长罗清泉、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均致电祝贺大会的顺利召开。

2004417―1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省教育厅、武汉大学和我校联合主办,我校承办,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协办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资本市场研讨会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投资公司、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经济学界的泰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高等学校或机构的代表,于光远、朱久思、周远清、潘懋元、茅于轼、李茂生等一批资深经济学家、教育学家莅临了会议,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到会致辞,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到会祝贺。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会议不仅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同时侧重研究了资本市场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该会议是我校原校长李进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课题号:AIA010024)的重要成果之一。该课题既属学科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又属于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其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提供给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参考。2007年该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924,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我校联合主办、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中部崛起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武汉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了开幕式,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陈东琪、杨圣明、程恩富、文魁等到会作主题报告和发言。省市领导鲍隆清、刘善璧、刘彩木、单大年、刘顺妮出席会议。时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现任我校党委书记谭仁杰教授主持开幕式。会议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与中部崛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会议从探索经济规律把握发展方向、弄清现状准确区域定位、共谋发展大计实现中部崛起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实施方法等问题,具体议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中部崛起、自主创新与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与中部崛起、经济发展规律探析、政府职能转变与中部崛起等。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还从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作出了相关报道。

我校校长杨卫东教授主持的《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从2007年起连续5年向社会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报告》,该报告连同研究论文集《武汉城市圈产业研究》成为武汉市两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参考资料,得到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和国家发改委领导的积极评价,武汉电视台财经圈点城市节拍两个栏目分别对课题组进行了专访,课题成果《武汉城市圈发展报告》按年度每年出版1集,印刷900多份,下发到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单位,为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政协常委、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我校原副校长涂文学教授将自己关于开展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纪念的调研成果形成为武汉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并被转化为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向大会提交。该提案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提出明确要求,时任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市长李宪生牵头有关职能部门着手策划。目前,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各项活动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2011426,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我国公益体育彩票事业――特别是武汉体育彩票事业的快速发展,江汉大学与市体育局、武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联合组建武汉体育彩票研究院,对国家公益体育彩票(特别是赛马彩票)的理论、市场作用进行研究,同时开展与彩票相关的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参加该研究院揭牌仪式的有副市长刘顺妮、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黄保云等。武汉体育彩票研究院的成立,对于促进体育赛马产业的发展、迎接中国赛马体育彩票的推出、创建体育赛马这个武汉市重点品牌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江汉大学一直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从工作实践中找课题。学校先后与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武汉汉升汽车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诚盛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协议,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包括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与3604工厂合作研发的新型数控机床,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发的教学用多功能机器人武汉人一号,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新明教授在鄂东某厂应用的市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组合文旋子洗涤器除尘脱硫应用研究等。其他科研成果如二异氰酸酯交联聚乙烯醇类粘合剂新型高强度压铸铝合金新型耐热高分子材料陶瓷密封气动控制阀及其控制阀等也在湖北省科技博览会上展出。其中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湖北金环公司合作的黄化自动控制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50万元,检测控制点378个,项目完成后使该公司的化纤产品一等品出产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90%,每年新增经济效益百万余元。

 

人才培养:立足需要  针对应用

江汉大学从武汉市的社会需求出发,瞄准武汉的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面向武汉及武汉城市圈支柱产业和重要领域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2008年,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与武汉地铁集团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专业,2009年又新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这两个专业在2008年至20103年期间共招生190人,全部为武汉市地铁集团订单式培养。2011年毕业的40名学生已被武汉市地铁集团订购一空,同时该单位还明确向学校提出增加每年订单培养的学生名额。也是在2008年,针对武汉市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趋势,学校设立了高尔夫学院,先后开设了高尔夫产业经营与管理、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场地管理3个专业,2011年首届54名毕业生全部提前就业,大部分在武汉市的5个高尔夫球场工作。为了顺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20115月,人文学院在整合现有学科专业和师资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文化产业系,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培养方法是依托武汉文化产业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打造社会急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其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是培养文化创意、项目策划和会展服务等3类人才。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将专业与市场对接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光明网、武汉晨报等相继予以报道。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武汉市民政局合作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共同建设武汉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与武汉市农业局合作,开设运动马匹饲养和疾病防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基本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与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利用自身教育资源面向市工商联所属行业、企业开展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先后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签订工商管理类教改实验班“3+1”合作办学协议,与武汉市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蒂森克虏伯金属成型(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的合作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2007―2009年连续3年派出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共30人在港区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10个月,2008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学校相关领导多次率队到盐田港调研、检查,现场召开校企联合办学交流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环境中锻炼成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江汉大学文理学院600余名学生参加了奥运场馆电动车运营服务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3个月时间里,同学们克服困难,圆满的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和奥运会交通运营团队领导的赞扬,为奥运会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在校生的培养之外,江汉大学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其中政法学院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确立了项目研究、教育培训、社区工作和法律服务等4个服务社会方向。在项目研究方面,学院已经完成了市国资委、市司法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口区人民法院合作的调研项目多次在湖北省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项目评奖中获奖。目前正在开展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调研课题是武汉市高层次的立法调研项目,已经被武汉市人大财经委确定为2011年的工作要点。在教育培训方面,学院积极发挥身处开发区的优势,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联合开办干部轮训班,其中包括社区干部培训班、农村干部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中小学书记培训班、企业党务干部培训班、开发区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观培训班、学习实践可持续发展观党员干部培训班等。他们还承担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和�口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培训工作。从2007年至今,学院一共开设培训班20余期,培训16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社区工作方面,20109月,由政法学院联系,我校与市民政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武汉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已经毕业,其中大部分已被东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录用。继续教育学院连续4年承担武汉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教育学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了教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在全国47个县130个乡镇的768所学校开展调查,搜集有效数据1000多万个,开发农村教师培训教材23册,建立了全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在北京、南京、内蒙古等地举办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多场,得到了全国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在2008两会期间,民进中央以该课题组研究成果为依据向全国政协提出议案,建议制定全国性的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以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

除此之外,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还有:医学院与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2009年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班,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市红十字会联合成立的市红十字救护总队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的市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校长、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市工商局基层干部培训班,商学院承担的武汉农业集团公司后备干部培训班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江汉大学在这10年的办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服务社会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学校通过主动服务社会,及时了解到社会的需求,掌握了各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而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得到了智力支持,学校获得了发展的资源和机遇,双方互惠互利,双赢双丰收。

《江汉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贯彻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多元开放、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武汉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机遇,积极参与武汉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突出创新驱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外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充分发挥江汉大学理事会、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江汉大学校友会等协作团体的作用,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办学,不断深化校企、校校、校政之间的合作,继续拓宽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途径,实现学校与市场的结合,与社会的沟通,与科技的联系,与经济的对接。我们相信,江汉大学在坚持开放办学、坚持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必将在今后社会服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新办法、新举措、新尝试,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1年10月

                                     

                                                              (社发处 李斌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