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学校发展 ――江汉大学服务社会工作纪实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所担负的重要职能之一。江汉大学自2002年合并组建新校以来,高度重视发挥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通过每年为武汉市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还在共建合作、咨询培训、合作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服务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主动地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准自己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定位,将学校的发展与武汉市的发展直接对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机制建设:广搭平台,开门办学
在办学中,学校领导始终强调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指出:充分认识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各学院、各部门将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理念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自始至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管理工作等方面坚持面向武汉市经济建设主战场,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在实践中成长壮大。
在服务社会的平台建设方面,为了更好地协调校内外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服务工作,2010年8月,学校专门成立了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统抓学校服务社会工作和发展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社会服务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社会服务工作计划;构建学校社会服务工作信息网络平台,收集、发布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信息及学校服务社会的信息;负责组织协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联系,协同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合作,做好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咨询服务项目的实施、管理与服务工作等。与此同时,还将学校原有的江汉大学校友会、江汉大学理事会、江大科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划归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统一管理,以更有效地统筹全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服务社会与发展规划处的成立,为学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宽范围、多领域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除了建立服务社会工作的归口机构以外,为了推动各学院服务社会工作的开展,2011年学校专门将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一级指标纳入江汉大学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手段促进各学院加强对外联络,主动服务社会。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为了更广泛地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支持,经过多年筹备,
江汉大学合并组建前及合并组建以来,始终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服务社会功能,江汉大学的校友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地方各行业、各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为了密切联系校友,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学校于2006年启动校友会的筹备工作,经过精心准备,
在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合作方面,学校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于2009年7月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9月与汉阳区人民政府,2011年1月与武汉市农业局,2011年3月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6月与汉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0年9月与武汉市民政局签订了共建社会工作专业的协议。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学校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社会进入新阶段,建立起学校服务地方发展支撑体系,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实质性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科学研究:扎根武汉,服务地方
学校的科研工作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紧贴社会需求的现实,以技术发明、科技转化、成果应用、科技推广为着眼点,着重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人才库、技术库的作用,用技术服务社会,用思想引领社会。
在技术发明方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武汉市水务集团合作,自主研究开发自来水生产的核心工艺――混凝自动投矾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于2007年4月在武汉市水务集团平湖门水厂实现了投矾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运行。2007年武汉市科技局有关领导到平湖门水厂现场考察,对课题组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2007年9月课题组组长
在科技转化方面,生命科学学院
在成果应用方面,
湖北省政协常委、民革湖北省副主委、民革武汉市主委、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2004年4月17―1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省教育厅、武汉大学和我校联合主办,我校承办,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协办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资本市场研讨会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投资公司、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经济学界的泰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高等学校或机构的代表,于光远、朱久思、周远清、潘懋元、茅于轼、李茂生等一批资深经济学家、教育学家莅临了会议,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到会致辞,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到会祝贺。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会议不仅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同时侧重研究了资本市场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该会议是我校原校长李进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课题号:AIA010024)的重要成果之一。该课题既属学科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又属于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其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提供给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参考。2007年该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校校长
市政协常委、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我校原副校长涂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江汉大学一直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从工作实践中找课题。学校先后与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武汉汉升汽车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诚盛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协议,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包括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与3604工厂合作研发的新型数控机床,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发的教学用多功能机器人“武汉人一号”,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人才培养:立足需要 针对应用
江汉大学从武汉市的社会需求出发,瞄准武汉的“五大产业基地”和“五大功能中心”,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面向武汉及武汉城市圈支柱产业和重要领域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2008年,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与武汉地铁集团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专业,2009年又新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这两个专业在2008年至2010年3年期间共招生190人,全部为武汉市地铁集团订单式培养。2011年毕业的40名学生已被武汉市地铁集团订购一空,同时该单位还明确向学校提出增加每年订单培养的学生名额。也是在2008年,针对武汉市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趋势,学校设立了高尔夫学院,先后开设了高尔夫产业经营与管理、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场地管理3个专业,2011年首届54名毕业生全部提前就业,大部分在武汉市的5个高尔夫球场工作。为了顺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2011年5月,人文学院在整合现有学科专业和师资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文化产业系,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培养方法是依托武汉文化产业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打造社会急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其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是培养文化创意、项目策划和会展服务等3类人才。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将专业与市场对接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光明网、武汉晨报等相继予以报道。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武汉市民政局合作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共同建设武汉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与武汉市农业局合作,开设运动马匹饲养和疾病防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基本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与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利用自身教育资源面向市工商联所属行业、企业开展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先后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签订工商管理类教改实验班“3+1”合作办学协议,与武汉市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蒂森克虏伯金属成型(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的合作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2007―2009年连续3年派出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共30人在港区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10个月,2008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学校相关领导多次率队到盐田港调研、检查,现场召开校企联合办学交流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环境中锻炼成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江汉大学文理学院600余名学生参加了奥运场馆电动车运营服务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3个月时间里,同学们克服困难,圆满的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和奥运会交通运营团队领导的赞扬,为奥运会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在校生的培养之外,江汉大学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其中政法学院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确立了项目研究、教育培训、社区工作和法律服务等4个服务社会方向。在项目研究方面,学院已经完成了市国资委、市司法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口区人民法院合作的调研项目多次在湖北省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项目评奖中获奖。目前正在开展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调研课题是武汉市高层次的立法调研项目,已经被武汉市人大财经委确定为2011年的工作要点。在教育培训方面,学院积极发挥身处开发区的优势,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联合开办干部轮训班,其中包括社区干部培训班、农村干部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中小学书记培训班、企业党务干部培训班、开发区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观培训班、学习实践可持续发展观党员干部培训班等。他们还承担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和�口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培训工作。从2007年至今,学院一共开设培训班20余期,培训16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社区工作方面,2010年9月,由政法学院联系,我校与市民政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武汉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已经毕业,其中大部分已被东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站录用。继续教育学院连续4年承担武汉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教育学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了教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在全国47个县130个乡镇的768所学校开展调查,搜集有效数据1000多万个,开发农村教师培训教材23册,建立了“全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在北京、南京、内蒙古等地举办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多场,得到了全国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在2008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以该课题组研究成果为依据向全国政协提出议案,建议制定全国性的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以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
除此之外,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还有:医学院与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2009年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班,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市红十字会联合成立的市红十字救护总队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的市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校长、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市工商局基层干部培训班,商学院承担的武汉农业集团公司后备干部培训班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江汉大学在这10年的办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服务社会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学校通过主动服务社会,及时了解到社会的需求,掌握了各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而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得到了智力支持,学校获得了发展的资源和机遇,双方互惠互利,双赢双丰收。
《江汉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贯彻“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多元开放、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武汉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机遇,积极参与武汉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突出创新驱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外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充分发挥江汉大学理事会、江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江汉大学校友会等协作团体的作用,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办学,不断深化校企、校校、校政之间的合作,继续拓宽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途径,实现学校与市场的结合,与社会的沟通,与科技的联系,与经济的对接。我们相信,江汉大学在坚持开放办学、坚持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必将在今后社会服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新办法、新举措、新尝试,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1年10月
(社发处 李斌执笔)